高端访谈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 高端访谈
访谈:2012中国经济全年无忧 三季度最难过
发布日期:2012-07-06 地区:四川省 阅读次数:3221次
时间过半,中国经济任务未能完成过半。全年咋办?
接下来的问题是:GDP下半年将回落到什么程度?CPI能否稳步下行?政府下大力气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措施何时发酵?中国经济是暂时歇歇脚,还是滑入长期下行轨道?
对此,经济学者张平和张立群给出了正面回应:2012全年经济无忧。张立群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调过程将结束,但难现明显回升;而张平则表示,三季度经济将进一步走低到7.6%,随着宏观政策的累积放松,流动性得到进一步改善,货币增速回升,特别是降低利率会推动投资回升,加上美国经济继续复苏,欧元区经济不确定性降低,第四季度我国经济环比增长回升,同比走平,惯性下滑趋势会得到遏制,预计2012年全年增长7.8%。
至于通胀,张平预计全年为2.7%,张立群认为是3%左右。显然,通胀无大碍。
那么,政府已经出台的系列稳增长措施何时发酵呢?
从历史上看,中国投资能否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再次激活地方投资,伴随着一系列金融稳定政策的出台,目前许多细节已经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资金成本压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而房地产投资目前仍处于去库存小周期,但投资增速出现企稳迹象。显然,一切尽在润物无声。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的成功软着陆此次不可能依赖基建投资,因此苦苦等待和关注中央政府的投资节奏,是不现实的。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土地财政不足,原有的投资资产质量和负债都制约着再进行大规模投资。预计2012年GDP达50万亿,但从发改委已批项目规模来看,目前数千亿的规模无异于杯水车薪,管理预期作用大于实质性作用。
因此,从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来看,只有政府变小了,管制放宽了,精简审批体制,提高政府服务和运营效率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但这需要更广泛、持续的改革。
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调过程将结束
是什么原因造成上半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回落?一直严控的房地产业,是否遭遇硬着陆风险?随着政策效应显现,下半年经济增速能否反弹?带着上述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
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跌至7.5%以下
上海证券报:5月份主要经济数据不容乐观,工业增加值和出口虽略有反弹,但投资和消费则持续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已成定局,GDP是否会回落至8%以下?
张立群:在2011年经济平稳回落基础上,进入2012年后经济增速继续回落。一季度GDP增长8.1%,增速较去年四季度降低了0.8个百分点,而去年全年才降低0.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回落幅度有所加大。
4月份工业增长率由一季度的11.6%进一步降低到9.3%,尽管5月份反弹至9.6%,但并未明显好转,若6月份工业增速继续保持这一水平,按照工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推算,二季度GDP增长率将降低到7.5%以下。
通胀方面,支持物价稳定的因素正在持续增加,在这些因素支持下,预计2012年物价涨幅总体趋降。考虑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全年CPI涨幅保持在3%左右。
上海证券报:造成上半年经济持续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立群:经济增速回落主要由于市场需求增速回落。这一点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出口增长大幅回落。2011年出口增长20.1%,今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6.9%,4月份同比增长4.9%。尽管5月份出口增速明显提高,但主要是受上年基数、工作日等特殊因素影响,不具有可持续性。出口增速回落主要由于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威胁增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美国经济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远未解决。到目前为止,经济恢复仍然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依靠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其内生性增长能力尚未恢复。综合分析,世界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显露,潜伏较大的波动性,这些对我国出口将形成较大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受招工困难、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资金紧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出口企业扩大出口的能力下降,很多企业存在出口越多,亏损越多的情况。综合这些分析,预计未来出口增速难有明显恢复,全年出口增速预计在10%左右。
其次,受政府投资较快撤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影响,整体投资增速也在降低。由于目前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尚未明显好转,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综合这些情况,预计未来投资增幅将继续降低。
再次,随着市场价格水平回落,企业预期明显变差,去库存活动持续发展,导致市场采购需求收缩。最后,受汽车和住房市场降温的影响,消费增长也出现小幅回落。
综合来看,需求增速总体呈现回落态势,根据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联系分析,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回落。
下半年将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需求
上海证券报:5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随后一系列稳增长举措出台,随着政策效应显现,下半年经济增速能否反弹?
张立群:我对今年经济走势的总体判断是“前落后稳”,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回调过程将结束,但经济增速也不会出现明显回升。
针对经济增速回落的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加强有针对性的预调微调。近期实施的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预计将会提振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第一,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这对于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活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根据前4个月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持续下降,实体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约束仍比较突出等情况分析,货币政策已经加强了预调微调,利率市场化开始启动,一些行政性的货币信贷控制措施可能放宽,货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明显加大。
第三,着力扩大内需。其一,强调了要着力扩大消费,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指出要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加快普及光纤入户,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最近,财政已经安排了260多亿元资金补贴节能环保型家电产品销售。
其二,强调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要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同时要求要认真梳理在建续建项目,切实解决存在问题,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同时,要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要加快贯彻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措施(降低税负,改善融资条件,放开市场准入等),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预计这些措施将有力推动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促进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房地产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将加大
上海证券报:房地产调控不放松是否会导致“硬着陆”?
张立群:从房地产调控来看,此轮调控措施强调要保持住房供给较快增长,这意味着对房地产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将加大,对房地产在建项目将形成有力支持。
受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支持,预计刚性买房需求包括改善性买房需求将加快释放,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预计将逐步好转。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房地产不会出现硬着陆,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会持续回落。
非对称加息有助于刺激投资回升
对于2012年中国经济,有观点认为今年比2008年的日子还难过,还有人预期尽管政府撬动投资,但年内难挽增速的颓势。那么,该如何客观看待主动调整的中国经济,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
地方政府资金成本压力最难期已过
上海证券报: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杠杆。此次央行非对称加息,是否会刺激投资回升呢?
张平:中国经济杠杆比例不断提高,地方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在上一轮四万亿激励下负债率偏高,而现有的中小企业经营较艰难,个人投资者对放贷款利率也高度敏感,可以说,所有微观主体都对资金成本越来越敏感。此次非对称加息,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会刺激投资回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面临的资金成本压力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由于“计划者冲动”和“软预算竞争”的长期存在,一直以来中国各级政府越来越表现出对投资的特殊偏爱,并牢牢抓住信贷和土地这两个最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对信贷资源的控制并没有随着银行体系改革有所缓解,从直接行政性介入到多方面诱导,都对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的信贷资源进行了有力控制,通过控制信贷,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得以放大。地方政府因此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投资动力所在,特别是随着2008年四万亿刺激方案的实施,地方政府创造性地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这一加杠杆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投资驱动增长的路径。
随着欧债危机的激化、国内持续紧缩以及资产价格的下降,这种模式出现了转折性的意义,自去年二季度,以城投债为代表的信用产品收率持续大涨,地方融资成本上升的同时,甚至还出现了包括铁道债在内的信用危机,受制于金融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增速从去年31.5%的峰值下降到今年5月份的22.1%。
中国投资能否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再次激活地方投资。伴随着一系列金融稳定政策出台,在加快地方金融产品创新、改善融资渠道的同时,核心在于持续降低地方融资成本。目前,这些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城投债利率回落,票据贴现率下降,信托产品收益下降,以及官方利率提前调降等。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面临的资金成本压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是一个好的趋势。资金成本下降,减少支出,实际上,解放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充分条件,是资产价格的稳定和土地成交的活跃,即增加地方政府土地性收入。
二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企稳迹象。随着降息和政策放宽的预期,直接推动了个人投资的活跃,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将迎来恢复性上涨,土地和房地产价格逐步趋于稳定。受此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出现了企稳的迹象。
可以大致判断,房地产市场目前仍尚处于去库存小周期。毕竟调控的大方向没变,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刚需政策并没有触动限购与限贷红线。目前,市场还是以去库存为主,但从库存小周期过渡到大幅新开工的中周期,可能性并不大。尽管如此,目前的楼市小阳春还会在一个季度后带来房地产投资的修复性回归,进而促使土地成交量的放大。
三是市场利率的不断下降为制造业投资企稳提供可能。由于出口萎缩,内需不振,制造业普遍缺乏投资机会,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市场的银行惜贷不同的是,由于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和成本的挤压,其ROE水平远远低于市场借贷利率,造成制造类企业对信贷的需求严重不足。在企业产品销售短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非是通过消减杠杆,改善资产负债表结构,以减少债务性支出,表现在宏观上就是信贷需求的萎缩。应该说,市场利率的不断下降为制造业投资的企稳提供了可能,通过不断调整的市场利率,加上政府出台的产业激励政策,才能诱导企业投资。
四是基建投资重在管理预期。中国经济软着陆此次不可能依赖基建投资。因此,苦苦等待和关注中央政府的投资节奏,是不现实的。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土地财政不足,原有的投资资产质量和负债都制约着再进行大规模投资。预计2012年GDP达50万亿,但从发改委已批项目规模来看,对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来说,目前数千亿的规模无异于杯水车薪,管理预期作用大于实质性作用。
因此,对下半年软着陆的信心,更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资产价格的稳定以及地方债务危机的缓解和制造业出口回升所带来的市场作用。
经济增速下滑通胀回落已无悬念
上海证券报:通胀是去年百姓关注的热点,今年似乎有所降温,您预期全年走势如何?
张平:整体来看,随着经济增速下滑,我国上半年通胀水平快速回落。1月份CPI同比增长4.5%,2月份大幅回落至3.2%,3月份再次回升至3.6%,此种波动主要是受到春节提前至1月份的影响。自4月份起,通胀再度回归下行趋势,5月份CPI已降至3.0%,略低于市场预期,预示通胀下行力量较强。环比来看,食品价格连续两个月显著下滑,前期推动价格水平走高的主要因素是,鲜菜价格连续两个月大幅回落,非食品价格在经历了3、4月份环比走高后再度回落至零增长。
CPI中权重较大的猪肉价格自春节后持续走低,猪粮比价在4月跌破警戒线,6月份继续下行,农业部统计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在6月初出现了加速回落,目前已跌至年初水平。预计在食品价格下行的带动下,6月CPI将降至2.4%,二季度CPI同比上涨2.9%。
下半年,影响通胀的几个因素将带动通胀水平继续走低。首先,在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终端需求疲弱将带动物价整体回落。其次,流动性方面,我国M1增速同比领先于CPI,今年前5个月我国M1增速始终在历史低位徘徊,货币因素将驱动通胀继续下行。最后,输入型通胀方面,自2月底以来,CRB期货价格指数大幅走低,同比下滑逐渐加剧。受此影响,我国PPI已连续3个月通缩。
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一方面是由于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经济持续低迷,需求面难以对价格形成支撑;另一方面欧债危机扩大,推升美元指数走高,加剧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预计下半年欧洲经济逐渐陷入衰退,而在美国经济温和复苏背景下,美联储推出QE3概率不大,即便推出,其边际效应也将下降。在全球需求萎缩的环境下,大宗商品的也难以复制QE2时的走势,其疲弱的态势不会得到显著改善。因此,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大。
CPI环比历史均值显示,下半年各月CPI将呈现季节性环比回升,但基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预计下半年通胀环比回升幅度将弱于历史均值。从翘尾因素来看,三季度翘尾因素较二季度整体大幅回落,将带动三季度通胀水平显著下降,月度CPI将在2.1%左右。随着流动性增加和季节性因素,第四季度同比回升,全年通胀率为2.7。
把握利率市场化时机牵引投资回升
上海证券报:下一步,政府在调控经济的政策取向上有何特征?
张平:随着物价逐步走低,为进一步降低利息和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了一个最好的空间,要把握利率市场化的时机,牵引投资回升,而不必采取货币数量扩张的手段稳增长。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推动公共产品定价改革,特别针对中小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依然重要。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就业来看,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必要给中小企业以更多地税收减免和金融支持。预计三季度末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回升到10%以上,经济增长就会稳定下来。
而在强化节能减排上,可利用财政手段促进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经济增长下滑是一种“清洁机制”,即淘汰落后企业,让优秀企业成长。政府应该利用这一时机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财政、金融等综合手段促进企业更新改造。
此外,缩减政府支出,可以放松管制促进经济发展。缩减政府开支是经济增长下滑后一个重要的政府自我清洁的模式,缩减政府开支,清理机构,提高效率,放松管制发展经济是政府未来一个重要的选择。政府开支变小了,管制放宽了,审批体制精简了,政府服务和运营效率提高了,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但这需要更广泛、持续的改革。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