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
关于内容
1、政府门户网站的职能定位是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你同意这种定位吗,为什么?
同意, 因为这三项职能定位是打造透明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民主型政府的必由之路。
2、信息公开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发展趋势是政府大力推进信息(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举措。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上将不仅仅局限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上的内容,将会更加广义的涉及到政府服务的方方面面。
3、在线办事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的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它的发展将最终会将政府的办理事项逐步全部网上办理。
4、公众参与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是对公众参入的要求。通过互联网及信息化手段增加覆盖范围及提供公众参入的便捷度。
5、你觉得未来这三大职能仍是重点吗,为什么?会不会有新的任务职能,如果有将会如何做?
三大职能将一直是重点,因为这是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定会产生新的任务职能,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要求是根据任务职能及时调整。
6、你是如何看待政府专业网站(主要指各职能部门的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你觉得他们会相互取代或是相互补充,为什么?
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一定会相互补充,因为政府门户网站应该是政府专业网站的一门式窗口,是这些网站内容的梳理和集合。
7、你觉得政府专业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会呈现出哪些趋势,技术上和制度上会有什么趋势?
技术上会通过WEB2.0及站群技术完成有效的整合,制度上会出现成立联盟、专业网站承包政府门户网站栏目内容、双方完成共建协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另外各地政府也开始整理《党政机关政务服务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工作。
关于技术和管理
8、未来会不会利用一些先进技术手段,如移动、WEB2.0来进行政府网站建设,为什么?
会,因为这是一种技术发展的趋势,将使网站的信息资源整合更加简便。
9、你觉得随着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作为建设它的相关信息局、办等的职能和角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从内容服务提供者向运营(平台管理维护)者的身份变化。
10、你认为政府门户网站未来的建设主体将会是谁?
政府门户网站所在地的政府或者政府指定的单位。但是网站整体框架形成后,各频道(栏目)的建设主体应该是各职能部门。
11、政府门户网站的维护、升机等IT系统的管理会不会外包,如果外包,会选什么样的外包商?
会,选择长期合作的、有实力、有电子政务经验的本地化公司。
12、政府门户网站的安全问题是如何考虑的,趋势如何?
第一是要符合国家、各级地方政府的安全要求;第二是采用成熟的安全技术以及采用安全外包的方式,这也是一个趋势。
13、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中,你觉得内容提供者、IT厂商和使用者三者将如何推动和影响,在这里谁是主导者?
使用者是主导,应用驱动,一切围绕用户展开服务。
14、政府门户网站与企业网站(如银行、医院、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网站)会有什么样的联系?
进行互为的信息资源交换和整合。
关于标准
15、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会加快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组织的产生吗,如果是,估计会有哪些组织、角色、标准和制度会出现?
当地的政府网站联盟、协会等;标准会有国家的标准、根据当地政府特点制订的相关标准和制度。
16、你觉得政府门户网站将要建成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其终极目标是什么?实现它,存在哪些问题?
政府为公民、企业等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唯一窗口。实现它,存在信息资源整合、公众使用互联网的门槛以及政府组织结构、制度等配套的问题。
17、政府门户网站会采取统一的标准吗,个性化应如何考虑?
会,个性化取决于当地政府提供的服务的侧重点等方面,这个需要当地政府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处理。
青岛市
关于内容
1、政府门户网站的职能定位是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你同意这种定位吗,为什么?
同意。它体现了现代信息条件下,政府为民服务的三个层次,也涵盖了目前政府通过传统方式提供的绝大部分服务内容。
2、信息公开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信息公开的发展趋势是政务信息的透明化,最大限度保证民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不受干扰地获取一切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在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明确、客观的信息。形式将由被动的传统方式转化为互动的现代通信方式(如网络,数字电视、移动电话等)。
3、在线办事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在线办事的发展趋势是运用数字证书等身份认证方式,将目前政府用传统方式办理的所有服务、管理、审批事项都在网上实现,形式以网络为主,以其它互动的通信方式为辅,范围将涵盖人民生活相关的所有内容。
4、公众参与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公众参与的发展趋势是充分运用网络及其它现代信息通信方式互动、实时、可靠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供、扩展政府与民交流的渠道,内容及范围:公众可以对政府运作的所有方面进行评价、监督、建议等,甚至可能进行网上选举、弹劾等深层次民主决策工作。
5、你觉得未来这三大职能仍是重点吗,为什么?会不会有新的任务职能,如果有将会如何做?
这三大职能的重点地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其内涵明确,外延涵盖度极大,它已经包含了政府为民服务的基本内容。目前可以预见的电子保健、政府采购、交通管制、信用体制等内容尽可以放入“网上办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政府职能将逐步缩减,产生新的大项任务职能,从目前看不大可能。
6、你是如何看待政府专业网站(主要指各职能部门的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你觉得他们会相互取代或是相互补充,为什么?
政府门户网站是一个地方(区域)中最重要的政府网站,它是当地政府为民服务的平台,当公众寻求政府服务时,他首先进入的就是当地政府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和职能部门的网站应该是纲举目张、相互补充的关系,一方面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整合大量的部门信息,而且也是当地职能部门的网站的指向标。另一方面,部门网站在本部门职能方面应当有更细、更深、更专业的内容。
7、你觉得政府专业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会呈现出哪些趋势,技术上和制度上会有什么趋势?
政府门户网站与部门网站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会呈现出的趋势有:1、门户网站是网上政府的集中体现,是资源整合的主导者,部门网站为资源共享提供信息支持;2、部门网站及时向门户网站报送产生的信息,门户网站根据各部门网站的信息来组织和整合为民服务信息;3、门户网站重在展现整合后的综合信息,部门网站应体现职能的细化、深化、专业化。4、随着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平台、审批平台、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在这些平台上运作的门户网站将日益强大,而部门网站可能逐步隐于门户网站身后。5、从制度上看,部门网站对门户网站的从属关系将日益明显,部门网站一些功能的发挥也将依赖于门户网站。6、从技术上看,门户网站将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规范不同部门网站的技术建设,以满足整合信息资源的要求。
关于技术和管理
8、未来会不会利用一些先进技术手段,如移动、WEB2.0来进行政府网站建设,为什么?
回答是肯定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为民提供服务的手段和能力也将不断提高。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为民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9、你觉得随着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作为建设它的相关信息局、办等的职能和角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随着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作为建设它的相关信息局、办等的职能和角色都将产生新的变化,电子政务建设将促使政府围绕为民服务进行流程再造,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电子政务“简便、透明和高效”客观要求,使政府机构的运行更加符合信息化社会政府为民的需要。相关信息局、办等的职能应当逐步转化为信息管理和协调部门,成为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服务机构,在整个信息服务链条中充当协调、管理、服务的角色。当然,也有可能,协调、管理功能由政府综合机构接管,建设部门转化为纯技术服务保障单位。
10、你认为政府门户网站未来的建设主体将会是谁?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职能的综合体现,必须由组成政府的各部门共同建设。根据部门职能,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和服务只能由政府办公厅(室)主导并进行组织协调,其中的大量专业服务需要由职能部门承担,技术系统的建设可以由政府的技术部门承担,也可以外包。
11、政府门户网站的维护、升机等IT系统的管理会不会外包,如果外包,会选什么样的外包商?
政府门户网站的技术维护、升级等IT系统的纯技术工作完全可以外包。
12、政府门户网站的安全问题是如何考虑的,趋势如何?
门户网站的安全问题可能成为制约网站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技术手段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政府门户网站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极广,要应对的环节很多,需要不断采取新的策略和技术手段应对。
13、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中,你觉得内容提供者、IT厂商和使用者三者将如何推动和影响,在这里谁是主导者?
由于我们国家的体制和传统,在目前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中,内容提供者、即政府综合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是建设的主导者。从长远看,使用者将成为主导者,他们的信息和服务需求以及与提供者的互动将引导门户网站建设。IT厂商仅是满足主导者的需求,其推动作用有限。但不可否认,新技术的出现和采用,将不断创新和改进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
14、政府门户网站与企业网站(如银行、医院、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网站)会有什么样的联系?
政府门户网站与企业网站尽管建网宗旨不同,但企业网站在政府的整个服务项目链条中,能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如政府网上服务产生的收费,银行网站就能与之衔接;政府网上劳动保障项目,就可能包含医疗机构的相关服务;政府网上采购项目可能与电子商务网站相联系。
关于标准
15、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会加快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组织的产生吗,如果是,估计会有哪些组织、角色、标准和制度会出现?
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是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可能出现的新变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信息化行业规范,与信息化相关的机构(如安全、身份认证、信息中介)将产生,政府信息主管、政府网上信息发言人等角色也将出现。
16、你觉得政府门户网站将要建成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其终极目标是什么?实现它,存在哪些问题?
终极目标很难预测,也许就没有终极目标。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政府门户网站应该成为政府职能的完整体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目标。这将是一项整合部门职能、实施流程再造的长期任务,需要法律、制度、体制、观念、技术等多方面的条件保障。
17、政府门户网站会采取统一的标准吗,个性化应如何考虑?
从理论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可能的。但短期内很难采取统一的标准。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思路、技术支持、当地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政府经济投资能力,都将对网站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中央政府或者省级政府统一标准建设门户网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由中央政府或者省级政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推荐典型范例,可能为后续信息交流共享打下较好的基础,并使后建设者少走弯路,节约资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宁波市
关于内容
1、政府门户网站的职能定位是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你同意这种定位吗,为什么?
是,公开、办事、互动是目前政府门户网站的三大功能定位。
2、信息公开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信息公开更加规范、全面、准确、完整,有科学的公开目录体系,不仅公开过程性信息,还包括结果性信息,公开的信息更有权威性。
3、在线办事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网上办事的内容和形式将不断深化和完善,政府网站将真正成为网上并联审批的受理、查询和结果反馈窗口,为社会公众提供真正的在线服务。
4、公众参与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样的,它在形式、内容及范围方面将会有什么改变?
公众网上参与程度更高,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信息交流互动更加充分。
5、你觉得未来这三大职能仍是重点吗,为什么?会不会有新的任务职能,如果有将会如何做?
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三大职能仍将是重点。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职能以一定的方式出现。
6、你是如何看待政府专业网站(主要指各职能部门的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你觉得他们会相互取代或是相互补充,为什么?
政府专业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是相互补充的,政府专业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支撑,政府门户网站是进入政府专业网站的门户。
7、你觉得政府专业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会呈现出哪些趋势,技术上和制度上会有什么趋势?
信息资源整合将会更加密切,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整合,也会有相应制度来保障信息资源整合。
关于技术和管理
8、未来会不会利用一些先进技术手段,如移动、WEB2.0来进行政府网站建设,为什么?
会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可以增强网站功能,促进网站的发展。
9、你觉得随着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作为建设它的相关信息局、办等的职能和角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职能和角色会更加明确。
10、你认为政府门户网站未来的建设主体将会是谁?
政府信息中心或电子政务部门。
11、政府门户网站的维护、升机等IT系统的管理会不会外包,如果外包,会选什么样的外包商?
已经外包,选择信誉好、技术力量强、信息来源充足的专业单位。
12、政府门户网站的安全问题是如何考虑的,趋势如何?
要考虑网站本身的安全,也要考虑网站内容的安全。
13、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中,你觉得内容提供者、IT厂商和使用者三者将如何推动和影响,在这里谁是主导者?
互相促进、推动和影响,使用者将成为主导者,内容提供者、IT厂商将围绕使用者的需求来建设网站。
14、政府门户网站与企业网站(如银行、医院、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网站)会有什么样的联系?
会开展一定程度的合作。
关于标准
15、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会加快各行各业信息化的发展及相关制度、组织的产生吗,如果是,估计会有哪些组织、角色、标准和制度会出现?
会。
16、你觉得政府门户网站将要建成什么样的,也就是说其终极目标是什么?实现它,存在哪些问题?
目标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多功能、全天候、“一站式”服务的统一安全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
17、政府门户网站会采取统一的标准吗,个性化应如何考虑?
共性部分会采取统一的标准,个性化仍将保留。
来源:IT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