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设为首页|西部要览|证书查询|关于我们|帮助中心|电子期刊|新浪微博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客服热线   028-86635819  信息发布专线:028-86632360
招投标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 招投标动态
“三大反差”致招投标行业乱象频出
发布日期:2010-07-19    地区:四川省    阅读次数:1240

      工程招投标亟须规范资料照片
     普遍存在的建筑工程领域虚假招投标现象,其背后深藏的是体制弊端和监管难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招投标行业之所以乱象频出,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和监管方面的“三大反差”。应当构建监督体制、约束机制、准入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净化招投标市场。
    高利润回报与低违规成本的反差
一方面,被挂靠企业通过出租出借证照、接受挂靠,收取被挂靠单位和个人的证照借用手续费和中标后的数目不菲的管理费。据知情人介绍,在建筑行业中,管理费收取是大约中标金额的1.5-3%,以“巫山县翠屏长途客运站主站房及附属设施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为例,其标底大约为500万左右,中标后,被挂靠企业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轻松得到至少7.5-15万元的管理费;另一方面,作为挂靠单位,由于工程建设招投标中潜规则的存在,投标人通过串标围标,以较低的价格中标,中标者将中标金额的8%-15%作为费用,分给未中标的企业,而利润空间大的项目甚至达到标的的33%。
      但是,相对于较高的利润来说却是较低的违法成本,现实中工程建设的招投标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招标人、代理人、评标专家委员会)。由于招投标的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
       此外,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并不至于遭到像在西方国家那样受到市场驱逐。因此,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较低的成本,高额的回报,使得许多资质低的企业以及无业人员投入到这个行业,甚至成为投标专业户,专门通过参与招投标而发家致富。
     业务高速发展与制度滞后的反差
     巫山县工商局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我国处于建设高峰期,项目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公开招投标各种相关配套措施还不规范,存在不少漏洞和难以操作的地方。
      一是同体监督难以形成制衡机制。按现行的职责分工,工业、水利、交通、国土、农业等各个行业的招投标活动,其主管机关、监督机关、项目法人都是同一个部门。建设部门招标一项工程,建设部门既是招投标活动的具体实施人,又是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样的监督体制孕育了各种招投标的腐败,从而导致招投标活动中大量串通投标、商业贿赂、“暗箱操作”等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的出现。
     二是监管、执法主体分离难以形成有效的执法机制。比如发改委、监察局对招投标过程进行监督,但不具备行政处罚主体资格;作为具有执法权的工商部门,因为缺乏对招投标过程的具体监管,难以发现违法行为;而就行业主管部门而言,因为责任和利益的关系,就更不愿意处理了,加之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案件移交等相关制度,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就陷入了“监督部门无权处理,行业主管部门不愿处理,执法部门难处理”的现状。
     三是中介机构缺乏,尚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长期以来,招投标代理公司、造价公司等中介机构非常少,能力强、信誉好的招标代理公司、造价公司因交通不便,成本较高,不  愿在巫山等边缘库区增设办事机构。由于缺乏竞争力,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以至于代理公司,咨询公司、造价公司常和业主、企业达成一致协议,不按章办事,泄露信息,扰乱市场秩序。
    四是缺乏对公务人员的责任约束和追究制度。招标投标法本身对一些环节缺乏强制性规定,为一些人为调控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一方面由于公务人员在选择招标代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时,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一些虚报资质登记的挂靠企业中标,另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履行招标项目后续监管难不到位,致使工程中标后层层转包,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打印 | 质疑 | 关闭
会员访谈
    免责申明: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指导网站——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www.xbbidcn.com),作为中国西部招投标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将转载其他媒体一些公开发表的信息或图片并注明来源,如果您确认您的原创作品以某种方式被抄袭、侵权,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积极响应并作有效处理。电话:028-86635819,邮箱:xbbidcn@163.com。
招标公告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商务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招标代理机构声明
点击进入>>
项目业主信息发布声明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