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城市风生水起的一轮房地产开发热潮逐渐退却的时候,二线城市蕴含的商机开始呈现。当行业的关注点转向二线的时候,长期在二线城市耕作的开发商们,在做些什么事,在思考什么问题呢?
李岩,本期高端访谈的嘉宾,就是这样一位二线开发商的代表,她1992年就投身地产的资深经理人,长期在石家庄做项目。作为走出石家庄的第一个项目,保定市白洋淀印象江南项目的总经理,李岩说这个项目是企业做大做强的试验田,“我们不仅仅看中经济利益”,更看中的是走出去做项目得到的经验教训。在她的字里行间,对地产行业的乐观情绪更甚。
嘉宾:保定市白洋淀温泉城慧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
主持人:马磊
◆现场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的高端访谈栏目邀请到的是一位二线城市的开发商。我们先介绍一下,保定市白洋淀温泉城慧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岩。李总作为石家庄的开发商,是第一次到石家庄之外的地区做项目。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家对于很多的关注点放在一线的城市,一线的开发商,他们在做自己的一些项目,在自己的行业打拼中,他们对行业的看法、经历以及他们自己的感悟。我们今天请到李总,一是因为印象江南(查看地图)这个项目在北京进行推广,二是因为可以通过和您之间的交流,把目前蕴含很多机会的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潜力进行挖掘。白洋淀和我们北京的一些大家熟悉的区域来说它有需要大家认知的需求,让大家看到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李总应该是一直在石家庄做项目,过去几年中,大家的关注点都是放在一些核心的城市,你觉得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讲,因为我们也知道,刚刚我们国家高层开了一个会,土地方面的,有一些城乡的政策会有变化。很多人也把未来房地产重点放在二级城市,或者说广大的农村。就你看来,我们将来房地产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岩
李岩:我是这样来看这个问题。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整个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二线城市也不例外,有一些城市虽然发展缓慢一些,但是在改革开放成果中也有很大的份额。今后,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距离现在差距比较大。这次中央的一些土地政策的改变我们也感觉到了,二线城市需要待开发的土地,包括目前旧九成改造等等。这次河北省也提出来了三年大变样,也是希望通过这三年的机遇,河北省面临着一个经济发展的机遇,通过这个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缩小和其他城市的差距。现在目前我们在北京看不到成片的在旧城区拆除的地块,但是你到了石家庄以后,就目前来看,你可以在城市的中心区域,看到成片成片的拆。这也表现出了未来几年二线城市已经展现出了想要尽快缩小差距、尽快把城市提升品位的决心。这次环渤海经济,我们现在的这个项目,印象江南,就是位于京津的腹地,他希望打造一个京津的后花园,也希望打造一个国际化的休闲文化区域。为京津和河北省的高端人士提供一个高端的场所。
主持人:现在很多网友和很多业内人士,尤其是普通的一些购房人,他们总会埋怨现在北京的房价这么高,也在后悔为什么03、04年没有买北京的房子。房地产本身来讲,我们先不说第一套房子是投资还是自用。比如说在02、03年的时候,北京城市化的构成还刚刚开始的时候,四处都是开发商的工地,他们在做一些建设。这些房子盖起来以后,他们的价值就升起来了。现在来讲,有的开发商看到一些其他城市,像李总说的石家庄城市发展的过程。很多业内人士,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大开发商,他们在通过跨越地域的形式在全国很多城市做项目。包括地产的项目,其实也是看到了它未来潜力的过程。您是在石家庄长期做项目,您觉得二线城市做房地产开发,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李岩:目前来说真正转移到二线城市的大开发上不是很多。比如说我更熟悉的石家庄这个区域,曾经有过大的开发商进入过石家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甚至是内部的一些原因,逐渐的一些外地开发商,甚至知名的开发企业,逐渐的退出了石家庄市场。现在对于二线城市来说,更需要的仍然是资金。也需要这些有实力的开发商能够更好的认知二线城市的发展。因为现在很多人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还在盯着一线城市的商机。很少有人在二线城市上下工夫做完整的市场调研,看到它的潜力。我们在石家庄做了这么多年,我觉得石家庄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很多石家庄当地的开发商都是通过在石家庄做项目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只是现在二线城市的开发利润可能不如一线城市高。二线城市的房价更实一些。就像石家庄的中心区,现在也达到了5000、6000块钱的房价。这是经过去年一轮的涨价以后,以前的中心区房价也是4000块钱左右。所以它是以成本价来解决房价的问题,不存在泡沫。跟一线城市比,就不能提了。一线城市的房价成本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觉得在中心区是非常高的。在二线城市的房价还是一种成本价,并没有完全脱离成本,它不存在泡沫,二线城市的投资比较实。无论是投资者也好,无论是购房者也好,他更踏实。如果大家是以成本价来买到的房产,他的心里更踏实,这里面没有泡沫,开发商要得到自己应得的微利。消费者拿到的房子应该是稳步升值的。
主持人:开发商把房子卖给你,随着城市的成熟而发展,你的物业应该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升值的?房地产本身牵扯到很多的,比如说政府关系,对当地水土的熟悉程度,他也知道你们当地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在产品策划和营销推广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刚才我们的问题是在二线城市做房地产开发的难度。刚才您说到资金,是因为大家对石家庄这样的城市的价值没有认识到。其他的跟政府合作、市场推广等等方面有没有跟北京一样的地方?
李岩:跟政府的合作方面,因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觉得二线城市虽然相对保守一些,但是他开放的心态是不容置疑的。跟政府的合作不存在太多的问题。他们很希望打开自己的城门,让广大的投资者进来,为什么城市的发展做贡献。从政策各方面在前几年都是倾斜的。但是这几年随着很多当地投资者的介入,石家庄放出一些地块来,大部分被石家庄拍卖拿走了。外地进入的很少,当地的投资者的实力也增强了。从拿地的方式上,可能是外界进入得比较少。有一些介入不进来。但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一切都是开放的,政府也没有任何问题,我们也到石家庄之外,比如说保定开发。我也要面临保定市政府,同样我们也感觉到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越不发达的地区,政府对开发商的支持力度(查看地图)更大一些。政府层面我觉得不是太大的问题。还是资金层面是目前石家庄比较急需的,政府层面开放的心态,我们看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直是希望广大投资者进来的。
主持人:有没有其他的,比如说您从业这么多年,有没有曾经过不去的槛?能不能举一两个例子?
李岩:还有政府的推广层面。现在我们感觉在国内二线城市的推广层面的手法不是很成熟,这需要带进一些新的血液来充实。比如说在二线城市的开发层面受一些限制,去年相对感觉出来矛盾比较突出。我听说是全国普遍性的。大家拿到图纸,开了局,这个房基本上就会被疯抢。开发商就更加不注重服务。现在我们又进入了相对艰难的阶段。石家庄比较会走顺风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谁都成了专家,谁都会卖房了,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在石家庄,尤其是在咨询服务方面,出现了大家不会去做。发现问题以后,不好卖了,就不知道怎么找客户了。实际上他的咨询服务业相对不发达,他需要咨询服务业的更高端的企业来介入。帮助他分析病症在哪里,提出相对更适合这个城市的合理的推广方案,这一块不大会做。缺乏一些有效的手段,缺乏思想层面提高的东西。我觉得一线城市在这些方面本身是走过这个路的,大家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去做的。
主持人:相当于我们的产品本身就和氏璧一样,像一块还没有经过打磨的玉,但是我们通过价值发现,通过各方面的挖掘,能够把你本身潜在的价值和未来的价值,从本身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挖掘出来,再给合适的人,在这一块上面我们可能稍微弱一些?
李岩:对。二线城市,不仅仅是石家庄,我也走过很多城市,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目前这个时期,大家更觉得应该在产品上,应该在我们打造开发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去把工作做到位。在这个情况下,二线城市体现出了人才的相对不足。这次我们印象江南这个项目,因为我是面向京津冀来推广的。我们的很多产品都在北京一线的城市来解决销售和推广团队的问题。我们的推广团队是北京的公司,我们的销售总监和销售团队都是从北京聘请的人员。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以后,和一线城市的高端服务人士和企业联合,是解决问题的很好办法。同时,也是提升我们项目价值的很好的办法。
主持人:总结起来,一个是资金的问题,这可能是很多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因为房地产从地方的一些城市来讲,不仅仅是房地产的问题,还是城市化过程的很重要的助推器。因为不可能所有城市的房地产都让政府来做,有一些商业的行为,会加快这个速度。第二个难点可能就是推广上,有很好的东西,但是不能够很好的把它的价值传播到很多人的手里。你做房地产大概做了多长时间?
李岩:从92年到现在16年的时间。
主持人:您还记得最初入行的时候是做什么?
李岩:第一个职务是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石家庄以一个改革开放的心态面向市场的时候。很多城建开发公司,我在做石家庄区属城建开发的招商工作。从那个时候历练了我对房地产行业的全面性。
主持人:你们的企业是属于国企?
李岩:是属于国企,是石家庄区属的国企。当时的石家庄没有私企,是以国企为主的五个区属企业,加上东方集团和房管局的企业,就是这七个房地产开发企业。
主持人:92年是房改之后,那时候国企主要做什么?
李岩:主要是以旧城区的改造为主,拆旧城,建商业。
主持人:那个时候房地产公司面对的对象是什么?他不给老百姓盖房子?
李岩:他盖回迁房。是在城市当时的城乡接合部,现在来看都是好地方,当时在城乡接合部建回签小区。当时的政策是把商业区的居民安排在新的住宅小区里面去的。当时不是给货币,而是给房子住。腾出市中心商业价值比较高的地方来进行商业开发和建设。
主持人:当时您做的招商,其实是做商业地产的地块招商?
李岩:对。因为当时的政府没有钱去把拆平了的价值很高的商业地建设起来,做成一个大商厦和大市场,他没有这个力量。政府等于是把旧城拆出来,把商业价值很高的商业地块,以比较优惠的政策,请外商进行投资,投资之后,进行经营。经营以后,给石家庄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商业机会。
主持人:这个过程中您所在的企业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
李岩:一个区一个企业,我们承担着这个区域的重点。石家庄有一个综合商业区,这是全国比较有名的全国十大集贸市场之一。当时排第四,现在在全国也很有名气。它当时是做市场的升级改造,进行了整个商业区的规划以后,在城乡接合部建了新的小区,把这些人搬到新小区来。把腾出来的价值比较好的地块跟外商谈,跟他们谈优惠政策,请他们来投资。我们那个时候也代表中国。是这个角色。
主持人:一开始就做商业地块的招商工资。我们知道地产开发的几个环节,比如说前期是拿地,测算、规划,中间的工程,后期的销售推广,您是不是在这么多年的从业经历中都经历过?
李岩:对。我这些年的经历更多的是前十年。从我们拆迁、招商,到工程管理,我们在2000年以后,就开始介入到真正的房地产住宅项目商业模式的探索。我们是一步一步进行商业模式的开发。从1999年到2003年我更多的是住抓全面业务,只要是跟房地产业务相关的,都是主抓的范围。在那几年里面,我们做了三四个项目,在石家庄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推广非常好。也为石家庄当地的企业积累了一些资本。现在这些企业还活跃在市场上。他们有了自己的实力,现在要通过土地拍卖去拿地。也是当时做的资本积累起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也有这么多年了,刚才您说到的几个环节,一开始是拆迁,招商,您以前是国企的,跟政府打交道这一块,应该是驾轻就熟,99年之后这几年当中,我们都需要大家相互合作。你回头来看,你涉足的这些领域中,你觉得哪个领域的工作是比较难做的?
李岩:早期我们感觉是前期的工作似乎是比较烦琐的工作。因为毕竟政府完善了他这一套的政策体系。比如说在当时做规划的时候,当时提规划条件提得得非常简单,我们拿到一块地以后,在当时有一些地方甚至可以觉得条件不合适了,我们可以找有关领导改一改。在99年的时候,原来曾经规划的一个学校,他那个地方学校也比较集中,有一些教条规划在那里,通过关系找一找就可以把学校取消掉,甚至挪到别处,他的规划比较松,关系的成分更重一些。这些年随着规划法规的完善,有了规划法,各个地方政府在推行这些政策的时候,都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现在你想要把学校移到别处,你要上人大代表大会。各个城市都有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的时候扯皮的情况多,关系的成分多一些,有时候会在这个项目上起很大的作用。现在就不是这样。表现了政策的规范。
主持人:有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和大家都能够看到的规则,大家按规则来办事就行了?
李岩:对。关系成分并不是很重要了。所以,在早期,就有这样的一些例子,他就会说我们为什么不去争取争取,甚至在前期上可以多下一点工夫,我们可以在这个项目上多争取一些利益。早期在各个城市都会发生这种现象。但是现在规范了以后,我们感觉没有必要在这里下工夫,你找谁都是这样。我们就认认真真的接受这个条件,认认真真搞自己的测算,根据这个条件我能不能做这个项目,相对来说就不复杂了。前期不复杂了、简单了,你只要按政策法规去办事就行。现在它的难点转移到了项目的营销推广策划方面。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时候,都应该是这是难点才对,前期不应该成为难点。认为的因素少了,它就不应该是难点。我们后面的营销是根据市场来进行定位的,根据市场来进行我们的推广方案的。对市场的把握,是任何一个项目的难点。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表现。
主持人:要真正把握住市场经济的敏感点在什么地方,而不是过去那种的关系。
李岩:对。过去大家多争取一点利益。到最后开发商也没有拿到这些利益,他以廉价的房价来取胜市场,这样,拿到的利益还是让利给广大的消费者了。开发商的利益几乎是很低的。他跟现在来说,几乎不成为其的利润。现在开发商至少获取了合理的利润。有时候在当时说我这一栋楼整体卖完了,开发商其实挣不了多少钱。说这一栋楼有七八千平米,被一个单位包了,最后全卖了,算下来我挣了30万。七八千平米的楼,只挣了30万。到这种状况也是很不正常的状态。
主持人:30万在当时来讲是很少的钱?
李岩:对。在北京你听到这些觉得是很可笑的事情,但是当时开发商就是这样的状况。
主持人:那是哪年的事情?
李岩:92年到98年这个阶段,我都经历过。我们的企业利很薄的。
主持人:工程方面你们做吗?
李岩:我们做。我们不盖房子,盖房子是施工单位,建筑公司的,我们只是作为甲方,投资方,负责甲方应该管理工程的部分。
主持人:严格意义上就是开发商?
李岩:对。
主持人:98年之后才开始盖民用的住宅?
李岩:98年之后是属于真正走向市场,跟现在的运作模式已经开始接近了,只不过是现在运作模式的初期,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现在是越来越规范了。
主持人:您什么时候走上管理岗位的?
李岩:97、98年的时候我就走上高层的管理岗位了。
主持人:您觉得您做管理的时候,跟普通管理岗位的负担责任、承担风险,你觉得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李岩:房地产行业中,这是在二线城市,不代表普遍性,是我的经历。我觉得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我手下的团队也已经对于项目的运作比较熟悉了,可以说是进入了成熟期的运作模式。但是面临的项目和投资方往往是新的,这样的话,投资方是新的,没有原来的经历,我们还是感觉到对于成熟开发商人才方面的匮乏,还是人的问题。因为整个工作是人来做的工作,你要把人的每一个环节都解决得很好。比如说我做老总,我的董事会下面给我配备的副总,项目经理,我们一个一个不停的在做这个项目,大家熟悉了这套管理模式,我们可以在这套管理模式下面进行提高。因为作为一个管理模式,一定要把它先熟悉以后,我们才能根据它的具体业务情况,谈到改进和提高。如果你连熟悉都不熟悉,怎么去谈改进和提高呢?这相对来说有的时候这个团队感觉到人在不停变的情况下,新人要不断的出现,新人跟我不断的磨合,我也要看他们的能力进行工作方法上的调整。从我们高层管理层这一块,做了这么多年的思想意识和办事方式,都要成熟了,而且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下面匹配的人员不稳定,肯定在很多企业也会体现出来。我经历的这些企业可能是比较明显一些,人也在不停的换,不停的磨合,有时候提高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比如说在工程管理上,这么多年了,我自己制订了一套工程管理的办法。
主持人:有文字性的,定下来的东西吗?就是一套规章制度?
李岩:对,程序化的规章制度,但是新人介入到这个行业里面的时候,他可能是从别的公司调过来,他适应这个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过程。我以前认为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我们有程式化的东西,这是一个程式化的管理。房地产行业的人员有一些不大稳定,这是一个行业的问题,我们选人大部分也是选做过的成手进来,但是他进来以后,发现在一些不太正规的企业受到了不太好习惯的干扰之后,要纠正很多东西很困难。他适应这个企业的过程太漫长,还是二线城市的人才问题。
主持人:不是二线城市,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究竟是一个新人你把他培养起来,还是成手到你这里,都是挺难的决策。我们希望半生不熟的,刚刚入行,但是对行业也不是特别的成熟,这样就比较好塑造。人的问题确实是比较难以解决。从您的角度来讲,您比较欣赏什么样的人才?你觉得一个人在你的企业里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李岩: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根据自己的成长性的经历给自己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这个事情我为什么这样处理,这样处理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为什么想这样处理,是什么使我这样处理的。后来我想,是因为自己的经验和精神。我更多的希望他们进来之后,走到一个企业,我要尽快的融入这个企业,这种思想意识,我希望进来的新人,不管你以前做什么的,你进入了这个团队,你融入新的管理模式里来。第二,一定要有严谨的公司作风,房地产行业我做了这么多年以后,我感觉如果真正我们做到项目的细部,一个项目操作下来,它是环环相扣的。享受、工程、前期,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哪一个环节都出现一些不负责任、工作不严谨的人,整个项目的操作就会出现很大的漏洞,甚至一些空白点没有人去做,没有人管。这样的话,就会把项目带来一些瑕疵,就会影响到这个项目的品质,甚至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后遗症,很麻烦。我们为了规避这些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不给项目带来后遗症。要交给消费者一个合格、优质的产品,我们必须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甚至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要有一份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去做到环环相扣。很多事情很难界定这是你的,这是我的。在中结点上,我多一分责任心,我多问一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规避了。但是如果说,这不是我的事,躲远点,他也躲远一点,这个空白就出现了。我掌管这个项目,不可能把这些点都看到,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最后我们才去弥补这些问题。说消费者验房了,发现了问题,这回头都能暴露出来我们在开发过程中的不严谨,如果我们严谨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我希望做房地产的员工应该要更加注重他的责任心。
第三就是他的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这一点,我觉得只要他有一颗好学的心,都是很快可以接受的。如果说我把这个工作当做儿戏,我只注重眼前,今天你让我办什么事,我给你办了,回来我给你汇报了。这样的员工,我会引导他,我希望他把心态放端正一些我做这个工作,我要把它做好,我想办法把它做得更加好,毕竟是人做的工作,跟机器生产的产品不一样,跟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关系。我希望他更好的去学习。不要说我以前干过,我就这么干。这个在我这里不大适合。你以前干过的是以前,现在我要求的高了,深度有了,我希望你能够更加努力的学习。只要他认真的去学,这个业务并不难。如果怎么说我都是这样的习惯,我觉得这样的员工,原则上,一个公司的员工也会分成很多类,我们就会把他放到另一类去了,而不是把他放到重点培养类里面去了。对于员工更多的还是这方面的要求。归根到底,我觉得在整个行业里面,更多的需要责任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
主持人:从92年到现在,你也做了16年的时间了。现在再看,过去,你会给自己一些目标,你现在有没有新的目标呢?
李岩:大家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希望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我们也特别希望自己做的企业,能够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大的企业,因为毕竟我们觉得从业经历已经很长时间了,在石家庄,我们公司很多人也会是操盘手,对业务是没有任何的怀疑。作为企业的发展,并不是说业务提高了,企业就会跟着发展,有很多因素的制约。我还是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仅是运作项目。以前我们的理念是从零做起,做好项目,给消费者一个很好的产品,我们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让消费者感觉到有后遗症,让他们满意。原来感觉只要做一个项目就奔着这个目标努力。现在做到这个程度以后,一些人的问题、其他的问题,归根到底就希望这个企业,包括我们董事会也有这个决心,让这个企业上层次,来把它做大做强。
主持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您刚才说,企业要做到最强,不是简单的一项,是综合的,包括企业本身的实力,也包括大势,你能不能赶上这个时期。具体来讲,你从石家庄到北京来做这个项目,扩张和发展是不是你们企业高层的决策?
李岩:也表现出我们的决心,在石家庄本地我们照样是有想法的。在异地的项目,因为我们也是看到了,迈出这一步来,也是希望积累一下异地投资的经验。因为这个项目,保定地区距京津比较近,离我们总部也不算太远,过来一趟只是需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昨天坐火车来北京,动车一个多小时。北京到石家庄的高铁已经开始动工了。在2010年,我可以一个小时就到北京来了。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保定这个项目对你们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从你的投资收入比来讲,还是赚得多,因为你可以学到很多投资的经验,而且它还是相对比较熟悉的环境。
李岩:这个项目不仅仅是有经济利益,它是有战略意义。我们希望我们以后做大做强,以后可能从人员的稳定 上,从我刚才说到的各个方面上,对于公司也是很好的一个改善。我们走出这一步,是希望积累异地开发的经验,我们还是稳扎稳打性的企业,还没有遍地开花。我今天在保定,明天在天津,后来又到了上海了。我们想走的路还是更稳健一些。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在异地做了一年多,我们也是在总结一些经验。管理上我们当时出现了那些不足,我们现在怎么改进,怎么样加强项目和总部的关系。又要让项目有一定的自主性,又要适合当地人的胃口。我们也在摸索这样的管理经验。通过这一年多的运作,我们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一点经验很宝贵,也很重要。也是为今后公司再进行外部扩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是一个战略步骤。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几点是非常有价值的,包括对公司流程的管理。我们焦点网在石家庄有加盟站,我们也有自己的站,站与站之间跟总部的协调,确实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内容上的整合。房地产公司本身也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李岩:管理是具有相通性的,但是管理又是需要活学活学的。
主持人:现在回头来看,印象江南已经运作了一年多,从当时做出决策,到现在走出石家庄,到现在稳健往外走的过程,是不是很辛苦?
李岩:通过这一年多的项目运作,虽然很辛苦,这个项目运作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很辛苦,因为不停的往外跑,但是确确实实感觉是很值的。第一,我们也在外面拿项目,也在不停的看一些地块。董事会也会商量拿到这个项目以后,我们怎么管理,大家更多的就会看到印象江南,我们保定这个项目的管理经验,经验和教训我们都做了及时的总结。更多的看到了这个经验,大家认为这是可行的,管理方面,在房地产的高层管理人才匮乏的市场上。大家很多的投资投出去,还是希望更放心一些。这种管理模式的搭建是我们战略扩张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这种搭建,这个企业的战略扩张,很多人都不敢走出这一步。现在经验也好,教训也好,我们都得到了及时的总结和改正。我们现在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度,成功的经验还是多一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主持人:现在大家可能都比较关注大的话题,您对房地产的前景怎么看?作为一个二线城市的开发商?
李岩:可能今年遇到了一些近几年来我们都没有遇到过的困难。
主持人:您从92年开始做以后,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李岩:我觉得很少。从92年以来,一直到07年,房地产我看到的房价都是在稳步的攀升。石家庄就算是涨得慢,和98年比,也是翻番的。攀升速度还算是不慢的。尤其是06、07年,我们又经历了大起的一个过程。那个过程当时我觉得也是不太正常的过程,速度有一点太快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现象毕竟是出现了。我觉得现在回头来,要经过市场的消化,泡沫的挤压,那也是很正常的过程。在今年年初,还没有像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影响这么严重的时期。08年过完春节以后,我们当时提出来,我也跟石家庄的媒体谈,房价要进行消化的过程,经过大涨的阶段,短期内肯定会出现一定的泡沫。回头要经过消化和挤压,这是很正常的过程。现在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形势也在恶化,对中国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但是我们现在是这么看这个问题,因为中国毕竟是人口众多,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有很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的土地相对不足,整个社会的刚性需求是不容置疑的。现在很多人持币待购,很多人跟我讲,我们家确实想买一套房,但是现在是不是要降,或者是怎么样。我也跟他说,这个时期,从负责任的角度来讲,我也不能说你现在就可以买了,但是不会有太长的时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现在很明显,要拉动内需,开始有一些房地产的松动的迹象。宏观调控,在去年那种情况下,出现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正常的。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也是必然,大家也看到了一些希望,只是时间的问题。现在我觉得,随着拉动内需口号的提出,而且在全国范围的刚性需求,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城市化进程加快,是需要住宅的。这种情况下,我感觉我们房地产的曙光应该还会很快到来。不会太长的时间。另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建材,我们钢材从今年春天的6000多块钱一吨,现在已经降到4000块钱。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在05、06年的时候,我们的钢材价格基本上就是现在这个价钱。
主持人:这说明什么呢?
李岩: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在起作用。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访谈栏目,秦皇岛的煤炭挤压,这是一个资源性的煤炭,煤炭一直在涨价。港口的煤炭挤压,运不出去,很多用煤的企业明显的用量减少。它跟国际的形式有很大的关联,中国很多对外出口型的企业现在已经停产。用电量减少,用电量减少以后,用煤的大户热电厂不需要生产那么多电,那么多气了。这时候,他的用煤量会降低。我们国家也是希望把能耗偏大的企业降下来,让企业很好的转型。
主持人:就是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李岩:我看到这个报道以后,钢材降低价格跟这都是息息相关的,煤也在降价,矿石也在降价,这说明了国际经济形势在恶化。我们国家拉动内需的举措也正在筹划中,也没有完全的出台。他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建材行业的疯涨也是不正常的,他降到一个合理的价位是正常的。从这些情况来看,房地产价格涨跟建材价格涨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建材在几个月内疯涨一两千块钱,也不得了,我们也不能承受房价不动的成本危机。这一切,都在回归它的价值。这种回归,房地产的价值经过这一年多的泡沫挤压,我们还是属于土地供应相对不足的过程,土地的价值不会有太大的回落。但是它的成本泡沫被挤压得差不多了,我觉得整个的过程,在不会太长的时间里面,应该会出现慢慢回升的良好的发展态势上来。
主持人:说起这个话题就远了,但是从二线城市开发商的代表,李总出现这个分析,对我们更有启发的意义。同样的问题问不同的人,他给出的答案不一样,但是都能够给大家启发,我们今天因为时间关系,跟李总聊得非常愉快。我们聊到你一些关于您的从业经历和行业的经历,也聊到了印象江南项目,是咱们企业在石家庄之外做的第一个项目,迈出这一步之后,我们知道做这个项目本身的初衷,不是简单的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积累经验,能够走出异地开发的尝试。也希望今后企业能够做到最强,也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这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房地产开发中,刚才您提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奥运会过后,媒体宣传的重点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且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讲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分享。包括拆迁这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再次感谢李总,感谢广大的网友关注我们今天的网络访谈,谢谢大家!
来源:焦点房地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