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设为首页|西部要览|证书查询|关于我们|帮助中心|电子期刊|新浪微博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客服热线   028-86635819  信息发布专线:028-86632360
招投标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 招投标动态
实行政府采购 深圳政府投资项目3年省下20亿
发布日期:2005-11-01    地区:广东省-深圳市    阅读次数:939

      社会上曾有人把政府工程看成是块“肥肉”,不少干部因此倒下。深圳建市以来,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案件67%与土地、工程、产权交易有关。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诞生三年来,累计完成政府工程投资85亿,不仅为纳税人节省了管理成本,节省的建设资金更高达20多亿元。管理的全部72项工程,没有一项工程“三超一拖”——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拖工期,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工程质量事件,没有出现一宗工程腐败案件,没有倒下一名干部。

      改革篇

     “自家作坊”成腐败温床

      长期以来,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建设中,投资方、承建商和使用方之间,通常由使用方设立一个临时机构,叫做“基建办”或者“工程指挥部”,来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俗称“自家作坊”。

      在“作坊”里搞建设,承建商只对基建办负责,而基建办又是使用方的“自家人”,因此承建商、基建办、使用方三者利益实质上是统一的,形成“建、管、用”一体化。

      这种分散管理、三位一体的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曾起过重要作用,但弊端也日渐明显:承建商只对使用方负责,政府投资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被弱化,“崽卖爷田不心疼”,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和拖工期成为常见现象,利益驱动引发了政府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和质量“豆腐渣”。近十年来,全市已办理竣工结算的政府投资项目中,三超工程占大部分,超投资最多的一个由2980万元变成2.95亿元,历时十年未竣工结算。

      “自家作坊”,成为工程腐败的“温床”。“自家作坊”必须拆。

       改革魄力的一次“考试”

       在根治这项体制性问题前,深圳已经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作了很多改革和探索。包括出台《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条例》,成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推行标底公开、低价中标等,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招投标制度基本完善了,但“三超一拖”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医生建医院、教师建学校……各个部门仍然热衷于自己搞建设。同时,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对政府规划的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又出现了“谁都不愿管、不敢管”的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市纪委借鉴香港做法,提出改革政府工程组织方式,建立专业建设管理机构的方案。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采纳纪委建议,决定成立建筑工务局,来统一管理政府工程。

      改革既出就有不同意见:“以前各个单位管不好的事,现在让一个单位就能管好?会不会产生更大的腐败?”

      这成为对深圳改革魄力、胆量和能力的一次“考试”。

      工程集中、“钥匙”上交

      2002年7月,深圳市建筑工务局在争议声中挂牌,编制65人,副局级事业单位,隶属市建设局。会展中心等大项目,交到工务局手中。

      事实胜于雄辩。运行一年多,这些项目的进度明显加快,工程管理规范,投资得到节省,没有出现腐败;相反,没有纳入工务局集中管理的项目,一些腐败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强力推进这项改革。2004年5月,工务局从建设局脱离,更名为建筑工务署,升格为正局级事业单位,编制增加到300人,负责除水务、公路外的所有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财政全额拨款,职工收入与工程完全脱钩。

      工务署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收”“钥匙”:分散在各个单位的政府工程,全部交到工务署手中。“基建办”、“项目办”全部撤销,人员撤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划转工务署。全市从事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人也从1300多人变成了工务署的300个人。

      从此,深圳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就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实行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现场监管、统一竣工验收。

      效益篇

      质量责任随时追究到人

      工程建设管理是一门科学。过去“自家作坊”,医生盖医院、老师建学校,工程质量难以保证。而现在的工务署,是专家的组合。从署长开始,全署240多名职工中,专业工程师就有195名,中、高级以上职称172名。他们是建筑领域的行家里手,会管理、懂业务,善于协作攻关。

      深圳会展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工程量大、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像飞机翅膀大的遮阳百叶就有6000多片,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屋面遮阳系统。工务署发挥群体优势,组织技术攻关,二三十名专业工程师现场作业,几十个施工企业同时进场,攻克了一个个全国乃至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集中管理还落实了质量追究责任。根据国家条例,建设单位要对工程质量负责,但过去的建设单位都是临时机构,建完就散,出了质量问题,找不到机构和人来承担责任。工务署作为政府常设机构,质量有问题,随时可以追究到人,侥幸心态不复存在,“豆腐渣”工程自然不会产生。

      钱花得少,事办得多

      通过限额设计、低价中标、调配资源,工务署三年就为纳税人节省建设资金20多亿元。

      过去自己搞建设,设计随意,边建边改,设备、材料都要买进口的,楼越建越高级,钱越花越多,预算无法落实,超投资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但是工务署负责的所有项目,除了自用办公楼,其他都不是自己用。所以,他们“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工程实行限额设计,一旦施工图预算超过上限,不但要处罚设计单位,而且要降标准砍项目,直到投资完全控制在计划内。

      手握数项工程,通过调配资源,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安托山整治工程爆破产生2450万方土石方,当时前海填海工程也需要土石方。于是,他们把安托山的土石运到前海,花一次钱就办了“移山填海”两件事。

      防腐篇

     几十项政府工程统一由一个部门来管,是否会把分散腐败变为集中腐败,小老虎变大老虎?工务署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三年负责70多个项目,总投资340个亿,完成80多个亿,却没有发生一起腐败案件,没倒下一个干部。

     难道他们个个是圣人,是“金刚不坏体”?当然不是,答案是靠制度、机制,是40余项工程建设和廉政管理制度,创造出的“工程集中管理、权力高度分散”的机制使然。

      靠关系得不到工程

      工务署每年有上百亿工程,找到署长要个项目,还不能关照一下?关照不了。工务署署长姜建军说,“没人来找我,我们这里清静得很。”

      经过多年改革,深圳的招投标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所有政府项目的工程发包、材料设备采购,一律到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投标。工务署所能做的事,就是制定招标文件,由署招标委员会集体决定招标条件,然后公开招标。

      而招标都是按规则中标。首先,不能资格预审,只要是符合资质都可以来。

      其次,评标过程工务署的人不能参加,评标人都从专家库里临时抽取。

      第三,标底公开,最低价中标。招标现场有录像,所有行动受监控。只要在所有投标人中报出最低价,这个项目就是你的。标书当场拆封,所有人都能看到,专家也搞不了腐败。

      中间搞猫腻“难于上青天”

      过去在工程中间搞变更、签证,从而追加合同,是承建商发大财的重要手段。现在,在工务署搞工程变更“难于上青天”。

      工务署对这个被称为“潜规则”的“生财之道”,有一个严格的内控机制,实行分级授权。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5万元以下的,项目主任签意见,报专业工程处核准;5~50万元的,项目主任签意见,专业工程处审核,报署二级招标委员会核准;50万元以上的,项目主任签意见,专业工程处审核,报署一级招标委员会核准,同时,还必须经建设方、监理、设计和审计局四家到场共同确认,才能作为决算依据。

      这样做的核心目的,是防止个人说了算,杜绝人情签证。

      手中大把工程却无一分工程款

      别看工务署手中握着300多亿的工程,但除了工资和行政经费外,几百亿工程款工务署一分钱都看不到、拿不到,全部在市财政,由国库统一支付。

      工务署与建筑企业不直接发生财务往来,只能根据企业完成的工程进度办理支付手续。监理、项目组、合同预算处、财务处、署领导层层把关,按照合同计量应该付多少钱,经市财政核准并划拨到企业手中。

      企业结算工程款也无须找人,不用上门催,工务署为了保证工期,反而会主动催企业抓紧结算。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财政把钱拨进基建办账户,再由基建办自己造预算、自己计量、自己支付给施工方的做法。

      支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益,减少了资金积压,银行拉存款也就不找工务署了。

      看一篮西瓜比守一片瓜田容易得多

      自行决定工程发包,中途变更,资金支付,工程结算的权没有了……那么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工务署还有什么能够直接决定施工单位利益的权力呢?

     “还有一个认可权,就是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纪委、市监察局派驻工务署的纪检监察组负责人周振强回答说。

      这种集中管理,等于把计划经济时代的链条彻底砍断,投资、使用、建设、监管的各个环节,完全分割开来。工务署只是大工厂流水线上一个环节。管理高度集中,但权力并没有集中,而是高度分散,腐败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就是这么分散的权力,还受到严格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

      在内部,建设的主要环节,由不同处室行使管理职责,改变了过去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办到底的做法。而管理的各个环节又都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做事,一个层次复核、监督。从而形成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整体。

      看一篮西瓜比守一片瓜田容易得多。在外部,过去工程分散,直接监管几乎做不到。工程集中后,监管起来方便多了。首先是市专门派了一个纪检监察组常驻工务署,对所有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其次是建设局,角色由过去的裁判员兼运动员,转变为专司行业管理。第三是计划、财政、审计等行政部门的监督。第四是使用单位的监督。

     各个环节有人监督、有人制约、有制度把关,解决了集中管理可能带来集中腐败的问题。

来源:深圳商报


打印 | 质疑 | 关闭
会员访谈
    免责申明: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指导网站——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www.xbbidcn.com),作为中国西部招投标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将转载其他媒体一些公开发表的信息或图片并注明来源,如果您确认您的原创作品以某种方式被抄袭、侵权,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积极响应并作有效处理。电话:028-86635819,邮箱:xbbidcn@163.com。
招标公告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商务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招标代理机构声明
点击进入>>
项目业主信息发布声明
点击进入>>
西部招标采购联盟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