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设为首页|西部要览|证书查询|关于我们|帮助中心|电子期刊|新浪微博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客服热线   028-86635819  信息发布专线:028-86632360
理论探讨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 理论探讨
政府采购的“灵”与“不灵”
发布日期:2015-08-14    地区:四川省    阅读次数:3768

  政府采购法实施十几年来,对中国市场和政府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政府采购法既是一部“市场法”,又是一部“透明法”。“市场法”是指通过合作与竞争、激励与约束、信任与信用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促进了采购市场的建立和繁荣;“透明法”是指通过采购代理机构,将专业化的采购过程集中显性化,并通过媒体使采购信息部分或全部公开。
  政府采购法,一个巨无霸的“购物商城”
  阅读政府采购法,掩卷沉思,一幅壮观的景象便生动地在眼前浮现:一座耸入云端的摩天大楼,顶端“政采商城”四个大字赫然矗立。玻璃幕墙的设计在阳光下格外抢眼,使这座“传统”商城散发着现代幻彩。透过玻璃幕墙,楼里的繁忙若隐若现。扶梯、电梯、楼梯,不停歇地输送着前往购买的顾客;商铺信息、品牌介绍、商品广告不断在电子屏上滚动,招揽着生意;购物区、休息区、餐饮区和客服中心、楼层服务,标识清晰、方便快捷,俨然是又一个多功能商圈!再看地下空间,在安保人员手臂挥动间,各类货运车辆往来穿梭,穿制服的工人不断搬上卸下,好一派现代感十足的物流集散!
  熙来攘往,皆为寻找最利己的结果。综观整个商场,政府采购商品价目清晰,商家要想赢得同类型商品的市场份额,就要给顾客提供性价比最优商品;对顾客而言,身处专业的“政采商城”却可以尽享市场化竞价的优势——买到质优价优的商品,可谓“双赢”!
  在过往的十几年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买家卖家加入这场追求双赢的盛会,由此形成了一个生机无限的市场,造就了一个飞速成长的巨无霸商城。采购规模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2014年成交1.7万亿,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1.4%,占GDP的比重为2.7%;采购品类更加丰盛,从货物延伸到工程与服务;采购内容也从满足机关自用向社会公众服务拓展。
  采购丑闻:透明之“功”还是“过”?
  市场的快速成长,充分见证了政府采购法的原始驱动力量,但所谓的制度红利似乎也遵循着经济学中的涟漪效应规律。特别是近些年政府采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更是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高价采购”、“豪华采购”、“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之语一时铺天盖地,人们不禁惊呼,采购制度失灵了吗?
  判断制度是否失灵,并非是制度条文与现实表象间的简单对应。事实上,政府采购实践问题频发,非但不是采购制度失灵,恰恰是采购制度的功效显现。
  从政府采购法的本质特性而言,这个巨无霸“购物商城”本就是一个“玻璃商城”。商城里的交易完全公开在人们的视野中,以社会潜在压力形成对交易行为的无形约束,这种公开透明的机制设计,使一个部门或人的监管拓展到全社会监管,也契合现代管理学推崇备至的社会民主参与式监管思维。
  公开透明和社会参与的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隐形结果,通过信息威慑将不良行为消除在萌芽或未萌状态;另一种则是显现结果,一些不良现象被发现,并被公之于众。各形各色的采购负面案例,无疑属于后一种情形。当社会舆论声浪共同指向某个采购事件时,我们不仅可以收获社会力量倒逼出的事后纠偏,还给政府采购上了一堂现实警示课。因而,不能因为一些不良现象,就对采购制度质疑和否定。相反,被曝光不良现象恰恰反映了政府采购法的本意,实证了“透明法”的作用,印证了制度设计的威力。
  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又将这个玻璃商城,擦得更亮。今年,财政部要求政府采购信息全过程公开,并从源头抓起,从采购起点进行监管。这种全方位、整条链的信息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今后一段时间,政府采购过程中的问题或许会暴露更多,只要我们更加习惯用理性的方式面对和思考,以权利意识代替猎奇心态,以监督纠偏取代揭发攻击,就能使“透明法”与信息公开的力量更好地得到释放。
  不过,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也在提醒我们,采购的“规范”与“效率”目标远未实现。如此庞大的购物商城,运营工作难度可想而知。长长的委托代理链条、不合时宜的规则、繁冗的采购流程、高昂的采购组织成本和信息沟通成本,以及波诡云谲的市场、无序失常的买卖博弈……当潜伏在这个商城的病灶时不时给人一下阵痛时,我们确实会发现,一些手段似乎真的不怎么灵验了,问题随之而来:我们究竟该如何解决“不灵”?
  声誉机制和电子采购,是解决采购“不灵”的妙药
  如本栏之前分析,交易中的核心问题是信息成本高昂,而建立并维护好合作竞争、激励相容、诚信敬业市场制度,是降低信息成本非常有效的方法。
  采购问题的曝光,当然是件好事,之前没有曝光这些丑闻,并不代表这些问题不存在,但曝光后也不能保证同样的问题以后不会再发生。要想实现政府参与人激励相容和自我约束,最佳的方案就是建立声誉机制。
  规范与效率,似乎是一对冤家,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寻求过程规范,就会牺牲效率;要想提高效率,就会有执行过程的瑕疵。若要做到规范与效率兼而有之,当今世上最好的一条的路就是电子采购。
  本栏一开始就也谈到,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让信息成本降低到几乎为零的技术。建立声誉机制和实现电子采购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因此,拥抱互联网,使采购“触电”,是推进政府采购绕不开的话题。声誉机制和电子采购,是政府采购不可或缺的两翼。
  谈到声誉机制,谈到电子采购,谈到互联网,就不可不谈信息化。在政府机关,提到信息化每个人都会眉头紧蹙,似有千言万语想倾吐。但是,信息化建设有它自身的规律,在发展过程中踩过的雷区、经过的滚打、走过的弯路,新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都应该避免。信息化建设成本,绝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购买软硬件成本,还有大量“配合”成本,我们因为“看不到”以至把它忽略。所谓“配合”的成本有许多,比如讨论需求的成本,跟开发商“交待”需求的成本,软件公司测试软件的成本,与开发人员争吵的“心情”成本,领导不理解的“委屈”成本等等。这些成本,要比购买的可视成本高出许多,虽不易见却真实存在。(张纪雄)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打印 | 质疑 | 关闭
会员访谈
    免责申明: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指导网站——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www.xbbidcn.com),作为中国西部招投标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将转载其他媒体一些公开发表的信息或图片并注明来源,如果您确认您的原创作品以某种方式被抄袭、侵权,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积极响应并作有效处理。电话:028-86635819,邮箱:xbbidcn@163.com。
招标公告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商务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招标代理机构声明
点击进入>>
项目业主信息发布声明
点击进入>>
西部招标采购联盟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