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设为首页|西部要览|证书查询|关于我们|帮助中心|电子期刊|新浪微博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客服热线   028-86635819  信息发布专线:028-86632360
高端访谈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 高端访谈
贾康:2014中国经济仍能实现7.5%左右增长
发布日期:2014-07-10    地区:四川省    阅读次数:2334

    日前,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SNAI-ASU企业家高层论坛暨EMBA和管理硕士项目2014届毕业典礼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围绕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主题发表演讲。贾康表示,在中国政府微刺激或者弱刺激的稳增长政策意图中,中国经济或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有望实现7.5%的增长。 
    

(资料图)


  全年实现7.5%的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经受下行压力考验。“我了解到,在一季度经济数据没有出来之前,市场上包括投资界、企业层面,曾经有过相当悲观的一些情绪和认识。中央领导层包括决策部门也承认,有明显的下行压力,而现在则相对从容一些了。”贾康说。
  在今年两会政府报告中,确定了2014年中国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淡化增长速度、追求增长质量,指出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7.5%左右”,按照汉语的表述就是一左一右,一低一高,自然形成一个区间。“这个"左右",我认为暗合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到今年屡次讲到,我们的调控要有"区间"概念。也就是说,只要宏观经济运行在可以接受的区间之内,我们绝对不会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贾康表示,“探讨GDP增长是8%还是7.5%,实际上没有多么大的意义,现在我们更应该聚焦到真正要啃硬骨头的攻坚克难的改革上来。”
  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需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发展来留给市场调整的空间。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实情要求国家经济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来增强国力和改善居民生活。“我个人认为,决策层管理部门没有这么说,但是他们实际的动作就是,希望能够使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微刺激或者叫弱刺激,让它表现得更好一点。”
  上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伦敦称,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不会出现硬着陆。最低经济增速预计在7.5%,CPI涨幅最大不会超过3.5%。李克强表示,不会推出强力刺激措施,但会依靠进一步的结构性改革确保增长目标。
  “不强刺激并不排除我们做弱刺激、微刺激。实际上,市场已经感觉到这种弱刺激、微刺激已经出手。这符合经济学反复讨论的"一个政策框架不变时,调控当局可以做相机抉择的动态把握"。目前调控的政策框架仍然延续了一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贾康说。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今年,我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0亿元。“这是积极的扩张性的代表指标。”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尽管13500亿元的赤字水平绝对数上是建国之后的新记录,但是相对数上是延续上了一年大约相当于年度GDP2.1%的赤字率水平,可以称之为积极稳妥。”贾康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在表述为“稳健”的同时,也不排除它根据现实需求在银根方面做出必要的或松或紧的调整。今年4月和6月,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微刺激政策持续加码。6月30日,银监会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将“三农”贷款等六项从分子中减去,业内人士预计,这一政策为实体经济释放至少8000亿元流动性。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个落实年,2104年已行至一半。随着国务院稳增长政策逐步生效,中国经济在二季度逐步企稳回暖。“在微刺激之下,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先行指标还是比较理想的。”贾康说。
  国家统计局7月1日发布的制造业PMI达到51%,连续4个月回升,在走势上与同日发布的6月汇丰PMI保持一致。6月汇丰PMI为50.7%,6个月来首次站上荣枯线之上,进入扩张区间。其实不只是PMI,从5月开始,一系列宏观生产指标都在走高。当月,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增速比4月加快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71%,为今年以来的次高。
  需求情况也出现了改善。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比4月加快0.6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累计增长17.2%,增速仅比1月至4月回落0.1个百分点,回落速度有所放缓;出口增速更是从4月的0.9%大幅反弹至7%。
  “而"克强指数"的三个经济指标,耗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最近几个月都是向好的。”贾康表示,下半年中国经济比上半年景气水平会更高一些,全年实现7.5%的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经济增长质量要依靠
  市场作用得到提高
  目前,中国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叠加在一起,相互影响、放大和扩散,令宏观调控的难度前所未有。
  贾康表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表述的增长“区间”的调控哲理,符合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治国理念和哲理。“只要不到那种非出手不可的时候,政府不必大力度地去刺激,市场本身能够更好地贯彻优胜劣汰、挤出落后产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种功能。让企业普遍感觉更紧一点、更困难一点,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压力使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能够靠市场的作用更好地得到提高。”
  如果政府出手,政府该做什么?政府要投资什么?“我认为政府的备选项目和政策储备都是很充分的。”贾康说,比如中心区域、中心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例如要解决北京的首堵问题,治本的措施就是必须加快建设类似纽约、东京、巴黎、慕尼黑等城市那样的四通八达、密度足够、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网。当然,其中天文数字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投资在北京是客观需要的,因此副作用也不会太大。”
  再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欠账严重。2011年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确定,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如果有必要,农村区域的水利设施投资需要加快进行,这需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而这也没有什么副作用。”
  此外,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这其中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提高现代化水平路途漫长,贾康表示要更多地聚焦于中国中长期发展前景。“中国真正要把自己的现代化水平往上提升,远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年度这点事情。”
  对此,贾康表示必须充分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基本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三个关键点,即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界定了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贾康表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调的是有别于过去管理调控自上而下的架构,即,这个治理应是多元主体互动,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应把管理和自管理、组织和自组织、调控和自调控优化结合在一起,寻求最大的包容性,寻求最大的活力潜力释放。贾康特别强调,要以改革为核心,从供给端入手推动新一轮制度变革创新,通过改革破解中长期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瓶颈,这也是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迫切需要的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直通“中国梦”的关键和“最大红利所在”。
  房地产从“黄金”时代
  步入“白银”时代
  关于市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贾康表示,随着今年经济下行,3月份以来国内主要城市房价指标明显降温,楼市进入调整期。调整期来临之后,不少人说中国楼市的拐点出现。“如果将拐点定义为房价大跳水,崩盘式、断崖式回落,按照这样的认识来定义拐点,我是不同意的。”贾康说。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城镇化正进入中期快速发展期。贾康表示,一般来说,城镇化率在达到30%之前是城镇化初期,达到70%以后是城镇化后期,这中间的40%对经济的增长具有突出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仅50%出头,但由于很多新增城镇居民得不到市民的均等化身份,实际的城镇化率只有40%。后面的成长空间巨大,城镇化可支撑中国经济20年左右的发展。
  贾康表示,实际上,在前面几十年进城的3亿多人中,大概有2亿人并没有取得和城市市民一视同仁的均等化地位,在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如子女入托入学、家庭医疗、购房等方面,歧视性待遇普遍存在。“要把这些东西拉平,实际的投入还要继续往上递补。”
  贾康认为,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刚刚走了一半不到,如果真的在这个时候掉头向下,会带来各种不确定的严重的问题。贾康表示,房价阶段性的调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房价阶段性回调与盘整不是全面崩盘,是阶段性小回调,而不是长期曲线的调头向下。
  由于种种原因,房地产市场确实形成一些泡沫因素,但是在市场出现分化情况下,正好使这些泡沫现形和加以消化,现在并没有可信的理由证明中国楼市进入断崖式大跳水和崩盘过程。不过,贾康同时表示,房价单边上升趋势不会永久持续,房地产已经从“黄金”时代步入“白银”时代。
  贾康表示,在房产交易中有关各方对房屋的交易价格要做具体分析,即分线、分市、分段、分类、分型。分线就是一二三四线类城市的房价可能会有明显的区别,分线之后还要分市,同一条线上的不同城市也可能有明显的区别。
  总体上,贾康认为,政府决策层对于房地产领域显然已经有了新的优化调控的思路,即保障轨与市场轨“双轨”统筹保障。
  贾康同时表示,要积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考虑适时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房地产税在中国充满了争议,我的基本的看法是,这项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锁定大方向。同时,中国的房地产税不能够简单照搬美国的普遍征收模式,而必须坚持调节高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能让这个改革被社会所接受。” (马翠莲)

    来源:上海金融报

打印 | 质疑 | 关闭
会员访谈
    免责申明: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指导网站——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www.xbbidcn.com),作为中国西部招投标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将转载其他媒体一些公开发表的信息或图片并注明来源,如果您确认您的原创作品以某种方式被抄袭、侵权,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积极响应并作有效处理。电话:028-86635819,邮箱:xbbidcn@163.com。
招标公告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商务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招标代理机构声明
点击进入>>
项目业主信息发布声明
点击进入>>
西部招标采购联盟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