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设为首页|西部要览|证书查询|关于我们|帮助中心|电子期刊|新浪微博
2025年07月06日 星期天
客服热线   028-86635819  信息发布专线:028-86632360
理论探讨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 理论探讨
政府采购岂能“买贵不买对”
发布日期:2014-05-08    地区:    阅读次数:4530

  2003年,《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从2002年到2012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由1009亿元增加到1397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相应由4.6%提高到11.1%。据中国社科院《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状况》报告显示,政府采购的八成商品高于市场均价,56.1%的商品高于市场平均价1.5倍。(据《中国青年报》))
  “货比三家,物美价廉”,这是政府采购制度设计的良好初衷,而今“八成商品采购价高于市场价”的严峻现实,印证了“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诟病,浪费的是财政资金,蒙羞的是“阳光”政务,伤害的是政府公信力。
  从市场常理来看,集中采购“批发价应该低于零售价”,更何况《政府采购法》对采购方式、采购程序、采购合同履行等有一整套完备的规定,其中第17条就明确指出“集中采购机构进行政府采购活动,应当符合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的要求”。
  采购价高于市场价,并非采购者“钱多人傻”愿做“冤大头”。追根溯源,一方面是采购制度有漏洞,比如财政部门权力过于集中,既承担资金审批权,又是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又如基数预算“只增不减”的惯性和年底“突击花钱”的窘状往往会膨胀“高价采购”。另一方面是采购过程有猫儿腻,且不说政府采购的运作仍较“封闭”,在权力自肥、部门利益魅影中,少数人与供应商“蛇鼠一窝”相互勾结“分羹”逐利,阳光采购演变成“阳光下的腐败”业已成为“显规则”。由此,出现抚顺市财政局购买2398元的U盘、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所购买6247元的打印机内存条就不足为怪了。
  打破政府采购中的“潜规则”,既需要政府部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保持自警自律的“高压”态势,更要从制度有效、监管有力上“补漏”。在我看来,一方面要扎紧制度篱笆,打破部门的权力垄断、资源垄断和采购垄断;另一方面要从紧操作监管,把政府采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在阳光下暴晒,主动接受监督。

来源: 法制晚报     作者: 徐剑锋


打印 | 质疑 | 关闭
会员访谈
    免责申明: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指导网站——中国西部招投标网( www.xbbidcn.com),作为中国西部招投标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将转载其他媒体一些公开发表的信息或图片并注明来源,如果您确认您的原创作品以某种方式被抄袭、侵权,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积极响应并作有效处理。电话:028-86635819,邮箱:xbbidcn@163.com。
招标公告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商务信息发布
点击进入>>
招标代理机构声明
点击进入>>
项目业主信息发布声明
点击进入>>
西部招标采购联盟成员单位